在中国,肿瘤早已成为严重威胁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每10分钟就有55人死于癌症 (恶性肿瘤占绝大多数) ,其中肺癌13人、胃癌8人、肝癌7人[1],可见我国肿瘤领域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非常巨大。幸运的是创新药的快速发展为医生和患者带来了福音,但新药研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肿瘤项目的持续时间长,入组难度大。因此携手对的合作伙伴,发现并做对关键决策,才能在“双十定律”(需要超过10年时间、10亿美元的成本,才有可能成功研发出一款新药) 的重压下事半功倍。
以下是威斯尼斯人老品牌官网医学团队关于抗肿瘤创新药临床试验的关键决策解析。这只是我们一体化解决能力的局部体现,期待与各位同道共同助力中国创新药的蓬勃未来。
抗肿瘤创新药临床试验有哪些关键决策?
关键1:选对研究者(PI)与研究中心(Site)
行业内大家有句俗话:选对 PI成功一半,但肿瘤项目临床资源极度稀缺,并呈现竞争白热化。竞争主要源自两个方面:第一,经验丰富的PI有限,各细分瘤种的PI非常集中,像 CSCO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组委会成员属于行业顶级意见领袖,也是申办方们争相合作的理想型;第二肿瘤患者资源稀缺。抗肿瘤药的早期临床试验几乎都是入组经治的晚期肿瘤患者,每个晚期肿瘤患者可以匹配多个肿瘤项目,导致各抗肿瘤药项目对患者的竞争比较激烈,需要申办方强有力的手段来促进入组。
威斯尼斯人老品牌官网自主研发创新工具-clinlQ,支持快速筛选匹配研究中心及研究者资源。clinIQ®系统汇集了中心相关的庞大数据,从研究中心的影响力、试验质量、硬件能力、患者来源、启动速度等维度全面评估,快速筛选合适的研究中心和研究者。以某创新药企的某一类新药为例,借助 clinlQ系统为其推荐“1+2”的解决方案,一位LeadingPI(临床试验的主要研究者) 与其所在的牵头单位负责项目的科学性和质量,两家和leading PI合作紧密的省级肿瘤医院的研究者作为分中心研究者参与研究,保障病源量和入组速度。这套组合拳在确保科学性的同时,助力该项目入组速度高效提升并成倍超过同类项目。威斯尼斯人老品牌官网还自主研发智能招募平台--募小助®。2022年6-7月,我们的2个抗肿瘤新药项目,均审核通过 4 例,还动态储备 2例,比传统招募的速度要快得多。
关键2:在早期临床发现差异化适应症
靶点扎堆内卷的时代已落幕,打造差异化产品成为肿瘤新药研发新趋势。从早期临床阶段就发现靠谱、有希望上市的适应症愈发重要。但是,适应症越来越细分,探索适应症的过程并不容易。有的项目没有合适的生物标志物,这对适应症的选择非常不利;有的申办方迫于进度压力,非临床阶段药效学研究不充分,到临床阶段会因为缺少依据而在适应症选择上捉襟见肘。
在某个项目中,爬坡2个剂量组后仍看不到疗效,到底是因为剂量不够没有产生疗效,还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生物标志物导致的入组全人群,所以看不到疗效?威斯尼斯人老品牌官网医学通过靶点、药品及同类药物分析,找到了可能有用的生物标志物,建议修订方案,改成入组某基因突变的受试者。运营及患者招募板块,做好该基因突变受试者的患者招募和储备,在预估可能会起效的第3剂量组,入组了该基因突变的受试者,很快观察到有受试者肿瘤部分缓解。有了这个合适的生物标志物,后续的适应症选择也水到渠成。
关键3:在早期优化给药方案
给药方案包含的内容很多,比如:给药途径 (如皮下注射还是瘤内注射)、给药频率(如每天给药1次还是2次甚至更多)、给药周期 (比如连续给药还是给药4天停药3天等)、给药时的状态(如空腹还是餐后)、是否有负荷剂量等。我们需要在早期临床阶段就充分评估受试者的安全性、有效性、PK及依从性等数据并做出选择,应在方案设计撰写阶段就让临床药理介入,帮助给药方案设计和优化。
在某个小分子靶向药项目中,我们根据非临床研究的数据及同类药的临床数据,在方案中确定了每天给药1次。而前几例的PK结果、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出来后,临床药理模块及时进行了PK/PD建模与模拟分析,充分论证PK与疗效及安全性、PK与生物标志物之间的关系,结合对标药物及非临床药效学模型数据,建议我们医学及申办方将给药剂量调整为每天给药2次,后续的结果证明每天给药2次疗效优于每天给药1次而安全性并没有下降。
虽然受资本寒冬影响,创新药研发将面临资本收缩、同质化加剧、人才流失等挑战,但是,仍有大量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等待着我们去解决。
未来,做出有创新性、差异化的产品将成为创新药研发的核心挑战,这同时也对临床试验的前瞻性、科学性、动态决策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趋势下,临床试验需要从临床需求出发,抓住关键决策点,助力创新药研发提速、降本、增效。
参考资料
[1] R. Wang et al., “Analysis of major known driver mutations and prognosis in resected adeno-squamous lung carcinomas” (2014); T.-Y. D. Cheng et al.,“The international epidemiology of lung cancer: Latest trends, disparities, and tumor characteristics” (2016); J.-H. Zhong et al., “Tumor stage and primary 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t a large tertiary hospital in China: A real-world study” (2017);Global Cancer Observatory;《中国肿瘤登记年报》;麦肯锡分析
专家咨询预约
预约电话
高女士 19921687331